文章提供:圖文資通組

文章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5098/api-is-key-of-open-banking

API經濟崛起!快速串接金流,為什麼銀行「愈開放愈好賺」?

發佈日期:2019/10/16     消息來源:數位時代

by 高敬原 2019.10.16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界面),可以想像成是連接軟體與軟體之間的橋梁,能幫助開發者省去從頭開發的精力,快速達成目的。

比較知名的API像是Google Maps、Windows API、Facebook Graph API等。

金融業要挖掘出新客戶,必須透過網路資源,開放API(Open API)就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說,串接銀行API的第三方業者,可讓消費者在直接在頁面上付款、轉帳,而不需要跳轉到銀行網站。

如果將「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概念比喻為一支交響樂團,那麼銀行、消費者和第三方服務公司(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以下簡稱TSP業者)個個都是不能缺少的樂器,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功能,如何整合三方,奏出和諧優美的音色,將決定演出的成敗。

在開放銀行生態圈裡,握有金融資料的銀行,可在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將資料開放給TSP業者使用,發展新的金融服務與場景;銀行也能以TSP業者收到的消費者回饋、數據為依據,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在過去,金融資料涉及個人隱私,資訊的流通受到法令的嚴格規範,跨業串接金流也是非常麻煩費工。當開放銀行的時代到來,來自新創或各產業的TSP業者,就可以發揮所長,靈活運用獲得解禁的金融資料,為消費者提供多元的服務與應用場景。

而要讓資訊與金流順暢串接,「開放API」(Open API) 便是關鍵之一。

無界新金融的致勝關鍵即是「提供完美體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開放API兩個特徵:標準化、規模化
API(應用程式介面)是串連「金融數據」與「TSP業者提供的服務」的介面設計,開放API有兩大特徵:第一是「標準化」,API的格式統一,合作雙方的資料可以相互使用、分析;第二是「規模化」,開放API能帶動更多潛在客戶使用第三方服務,同時擴大銀行數據庫的資料,藉由流量接觸新客群,獲取更多利潤。

有了開放API,TSP業者可以向顧客提出存取其金融資料的要求,開發出比價、資產管理、一站式平台、繳費等應用,打造可獲利的商業模式。

舉例來說,當通訊軟體的支付服務,在獲得消費者授權開放自己的金融資料後,可以透過API與銀行串接,方便用戶直接在通訊軟體中完成轉帳,而不必再回到銀行網站主體,也不需要登入網路銀行或是手機App。

金融服務「平台化」、「模組化」已是必然趨勢,第三方平台也將是銀行接觸客戶的管道之一。圖片來源:數位時代/製圖

由於消費者往後將能夠自行決定要將個人金融資料分享給誰,做出最有利於自身的選擇,例如將資料授權給比價平台,節省比較各家銀行產品的時間,或是將資料開放給其他金融機構,以節省重複輸入個資的次數,加快投資交易速度,因此,銀行業者之間將存在著微妙的競合關係,TSP業者也將成為連結銀行和消費者之間的重要角色。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統計,到了2020年,銀行和客戶接觸的管道將超過12種,包括社群平台、行動網銀、影音及物聯網裝置等。

過去一年來,台灣許多電商零售品牌、科技公司,也紛紛跨足金融支付領域,像是全聯推出PX Pay、遠東集團推出HAPPY GO Pay,可見銀行業者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是過去式,積極參與不同的生態圈,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適時地提供金融服務,將成為金融機構的優先要務。

銀行異業結盟背後盤算:接觸新客群
未來銀行的經營模式,將不再是從頭到尾通包,而是透過與產業共享價值鏈,發展出新的獲利模式,才能一起把市場做大。然而,過去銀行將客戶數據視為獨占的金礦,開放API將迫使銀行與其他業者共享資訊和利潤,銀行這麼做的誘因何在?

遠東商銀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戴松志分析,過去幾年,許多銀行推出行動錢包,最後卻有不少服務因為經營不善退出市場,主因就在於銀行將服務建在自家平台,只服務自家用戶,沒有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導致缺乏生態系場景。

銀行可透過開放API,與其他業者合作發展出新業務,讓服務範圍不限於自家客戶,瞄準金融產業的「API經濟」正蓄勢待發。
圖片來源:數位時代/製表

API經濟的核心,仍舊必須回到用戶體驗。銀行必須具備資料導向思維(data-driven thinking),透過API,與第三方業者串接,不但能夠透過異業結盟,接觸到新客群,還可以加速銀行的數位化轉型,讓民眾有更多機會與銀行互動。

搭上開放API風潮,小型金控也有機會跨大打擊面,展開「主動型服務」。

永豐銀行電子金融處處長黃品睿

以信用貸款為例,過去是客戶有資金需求,銀行提供相關資訊,屬於「正向查詢」。未來透過開放API,用戶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將他們在信貸比價平台上輸入的個資(年齡、年收入、任職公司等),以不公開的方式,個別傳送到各家銀行,銀行進一步依據自身所能提供的條件,即時告知用戶可以借貸的金額和利率,做到「反向報價」。

資策會分析師朱師右認為,未來十年,金融服務將變得無所不在,商品模式會依照需求目的客製化。研究與諮詢公司Gartner也預測,2021年將有65%的網路服務新應用,會透過API串聯跨產業服務,顯示「API經濟」正在快速崛起。

未來,誰能夠在API經濟中勝出,關鍵不在於技術先進與否,而是取決於誰能夠提供好的用戶體驗,自然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場景。

案例:凱基銀行
逾30家銀行串接它的API,信貸、繳帳單一站搞定
前身是萬泰銀行、2015年正式更名的凱基銀行,自知在傳統金融服務上,難以與大型行庫競爭,所以在重新出發之際,就將「數位創新」視為重要戰略,自詡為「挑戰者銀行」(Challenger Bank),試圖透過金融科技(FinTech)的力量,突圍而出。

凱基銀行創新科技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周郭傑認為,金融服務就像交響樂團,過去銀行是指揮家,負責主導產品服務的方向,FinTech、各產業業者各自演奏擅長的樂器,台下的聽眾就是消費者。而在未來,各行各業都有可能擔任指揮家的角色。他指出,銀行從頭到到尾掌握客戶價值鏈的時代終將過去,「共享、開放」的商業模式將取而代之。

未來十年,消費者與銀行的關係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圖為凱基銀行的「開放銀行」。圖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首波攻勢:敲碎「一體式」金融服務
凱基銀行的第一波攻勢,是將傳統的產品與服務敲碎、變形,把金融服務「碎片化、模組化、API化」,並在2017年底推出金融API平台「KGI inside」。

對新創業者來說,API有「隨插即用」、無縫接軌的優勢,將銀行業者的金融服務元件,運用在自身的創新服務中組裝成想要的產品,最直接的好處之一,就是節省開發成本。截至目前,已推出4大類、21支API,供18家業者串接。

開發API初期,凱基將目標鎖定在「生活繳費」服務。周郭傑解釋,經營數位平台的業者非常仰賴流量,繳費是「剛性需求」,每人每月平均會有4~5次需求,只要服務好用,用戶每個月都會來報到,黏著度相對高。

創新力量往往來自關鍵少數。——周郭傑

凱基的繳費API,像是把超商繳費流程搬到手機上,都是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任何人只需拿出帳單,店員根本不會問繳費的人是誰、要繳哪家銀行的帳單。

不過,凱基剛開始構思繳費API的提案時,卻遭金融業人士質疑:「銀行都有自動扣繳,誰還需要這種服務?」但周郭傑觀察,既有銀行App內建的繳費功能,屬於封閉型交易,只能繳自己銀行客戶的帳單,而且必須額外下載App,認證過程繁瑣,每年交易成長率頂多4%~5%。

相比之下,由於API的開放特性,不只是凱基銀行的客戶,國內超過30家銀行的客戶,都可以透過串接凱基繳費API的支付工具繳費,目前交易量累積超過10萬筆,月成長率達50%;而包括LINE、Pi行動錢包、麻布記帳等多個異業策略夥伴,也都已經串接凱基的繳費API,方便用戶繳交信用卡、水電、停車等帳單。

周郭傑分析,銀行做開放API的目的,並非要把流量導回自家平台,或強制用戶使用凱基的平台,而是希望讓消費者無須轉換平台,就能使用金融服務。
圖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打鐵趁熱:把門開得更大,與新創合作
今年初,凱基和全台最大的信用貸款比較網站Alphaloan合作「數位信貸API」。過去若要貸款,沒有一個公開平台可以比較不同銀行的貸款方案、利率,AlphaLoan的服務,就是做為貸款者和銀行之間的橋樑,在貸款前,AlphaLoan會分析客戶授信數據,例如:Facebook、電商平台、個人實名資料等,給出銀行核貸結果預測。

過去做完比較後,使用者仍要填寫大量個人資料,以及跳轉到銀行網站申貸,但串接「數位信貸API」後,使用者可直接在Alphaloan的頁面上申請信貸,不需要進入銀行網站或下載額外的App。因為資料互通直接帶入,將原本客戶必要填寫的21個欄位資訊,簡化為14個,申請時間比過去縮短30%以上,而且就算原本不是凱基銀行客戶,也能在信貸比較網「一鍵」申請信貸。

帶著滿滿的經驗,凱基不僅成為財金公司「開放API研究暨發展委員會」創始會員之一,更成功協助3家新創商轉,其中一家從申請API到商轉只花了3周。

周郭傑認為,唯有把門開得更大,新的商業模式才有竄出的可能,未來在開放API的模式下,即使是小規模的銀行和新創,也能有機會接觸到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