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供:圖文資通組
文章來源:https://fc.bnext.com.tw/ai-replace-human/
發佈日期:2020.03.08  消息來源:數位時代

編按:今後的 30 年間,將有九成人口失去工作。人類正面臨的情況是:越來越聰明的 AI,將慢慢剝奪一些重複性高、技術性低的工作。若是 AI 持續進化且普及,是否就沒有能留給人類的工作了呢?
牛津大學副教授麥克・奧斯本尼(Michael A. Osborne)等人,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就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Employment)中,主張「在10至20年內,(美國)勞動人口中約有47%的人將面臨被機器取代的風險」。自此,各種「能存活於人工智慧時代的職業」、「未來時代所需的技能」等文章或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也有人認為,像「無法自動化的非制式工作」、「創意工作」或「需要和人類溝通的工作」就能在人工智慧時代中殘存,更何況新的工作需求也會陸續產生,因此根本不必操心。
但是,我的想法是,若以20、30年的尺度來思考,人類真的就什麼工作都沒得做了。當然,總人口中大約會有5%的人做什麼都會成功吧。恐怕無論在哪個時代,那些特別聰明的人、知人善任的人、長相或舉止極富魅力的人,都能做喜歡的事,愉快度日,工作也是要多少有多少。
然而,人口中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是不上不下的普通人。這些普通人即便稍微有點創造力或溝通能力,就算找不到工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以學校老師為例,小學老師便是論文〈就業的未來〉所舉出的不容易被機器取代的職業案例。但是,我實在不認為將孩子們集中至同一處,並由稱為老師的人講課的這種現行教育系統能夠延續下去。30年後,這套系統必定會開始崩解。隨著日本人口的銳減,限界集落也不斷增加,實在很難想像政府會為了維持公教育(國民教育)而掏錢出來。雖然還不知道會發生在哪個時間點,但網路教育應該遲早會成為主流趨勢。
聽到我這麼說,或許會有人想表示:「交朋友和人際溝通也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都過了30年了,社會自然也會驟然改變。
在1980年代時,電電公社(現今NTT的前身)試圖推廣運用電話線路建造而成的CAPTAIN System。這個系統能夠獲得生活資訊,用戶之間也能透過類似於現今社群網路的留言版來進行交流,甚至還能從事網路購物,搶先辦到現今網路能做的事。但是,CAPTAIN System卻英雄無用武之地,慘遭淘汰。業者與用戶都做出「網路購物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的結論。由於這項慘痛的創傷,1990年代Amazon以網路書店之姿登場時,也承受著「像這樣的服務根本無法成功」的閒言閒語。然而,現今的我們卻是理所當然地使用著網路購物。
而那些認為網路教育不堪用的意見,在我眼裡就和當時否定網路購物的論調一模一樣。
你想想,意識高漲的父母,應該會想為孩子找到最棒的教師吧。若是能讓比爾・蓋茲(Bill Gates)當家教就太完美了。但是,要僱用這麼優秀的家教是不可能的。話雖如此,意識高漲的父母還是不會想把寶貝孩子的教育,託付給從聽都沒聽過的大學取得教師執照的「普通教師」吧。與其這麼做,還不如修習像哈佛大學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教授的網路課程嘛。
今後的30年之間,將有九成的人失去工作。而從現在至十年後的2028年*,這樣的趨勢會明顯到任誰都看得出。(*註解:原書“ユーチューバーが消滅する未来 2028年の世界を見抜く”於2018年寫成。)
但是,所有工作都消失不見的現實實在是過於殘酷。運氣好的人,八成會用彷彿仍有所必要的模樣,試圖持續幹著不做也無所謂的工作吧。
接下來會發生的,是「愚笨的AI」和「聰明的人類」之間的競爭。
愚笨的AI將隨著技術的發展愈來愈聰明。不久之前,語音辨識仍不堪用,但現在靈活運用AI技術的APP,卻已經能輕易地在旅途中進行同時口譯了。而且就連只有最尖端的AI才辦得到的事,也是再過個兩三年就會出現免費APP服務。
隨著機器翻譯和語音辨識技術的進步,現在的裝置和APP已經進行即時翻譯了。《2028》作者岡田斗司夫認為,未來人們將不需要學習外語。
相比之下,人類可不只是進步緩慢,倒不如說是愈來愈退化。過去幾乎所有人每天都會從事體力勞動,而現在能撐過體力勞動的人大概只剩下全體人口中的兩成而已。大多數的人並非變聰明,單純是變得無法忍受體力勞動。
我也是沒有智慧型手機,就連簡單的漢字都寫不出來的人。「今後的AI能解讀自然語言到什麼程度?」這項提問,和「今後我們會寫不出多少漢字?」的疑問是一體兩面的。AI愈來愈進步,我們就會愈來愈無能。聰明的機器會依照人類的愚蠢順序,奪走他們的工作。
位於頂端的優秀人類,或許將來仍然能比AI更傑出,但就算是他們也無法每年都聰明個兩三倍。用馬拉松來形容,就是頂尖成員中的跑者紀錄時間變動不大,然而整體跑著的平均紀錄時間卻是愈來愈差。而後頭的AI跑者,則是確實地縮短紀錄時間,急起直追。
由於我曾經參與動畫及特攝的製作,對這種變化更是感同身受。
讓我用特效來舉例。
我很喜歡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導演執導的《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這部近未來科幻電影。你知道嗎?在主角乘坐滑翔機趁夜潛入紐約的場景中,監視器螢幕照出了大樓的線框模型,而該幕影像並不是CG技術。他們採用的是在塗黑紙箱上貼膠帶的拍攝手法。當時CG成本高昂,用手工做出具CG風格的影像會比較便宜。
在《紐約大逃亡》這一幕,寇特・羅素飾演的重刑犯大蛇・普利斯金(Snake Plissken)乘坐滑翔機潛入紐約市解救總統。畫面中的紐約市並非使用電腦特效動畫,而是由該片的特效團隊重複使用已在其他片段使用過的紐約市模型,並利用綠色膠帶加上黑光燈拍攝而成。
然而大約到了《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時,全劇採用CG技術製作已變得再自然不過。現在好萊塢也大量僱用CG工程師,這是因為現在CG的成本遠比人類便宜。由於這個原因,製作特攝場景或大型道具的人便接連失業。若是那些手工製作場景的人表示「我們會從零開始打造出品質不輸CG的太陽系外行星風景!」大概也是找得到工作吧。但是,他們只能獲得比以前廉價許多、和無酬差不多的收入。
只要捨棄虛榮、自尊及金錢,這些工作就要多少有多少。
相反地,有趣的是,有時賺不了錢、更沒有人需要的工作也具有價值。部落格便是經典代表。這是沒有人下單,不做也沒有人會感到困擾,也賺不了什麼錢的工作。但是,當某個喜好偏門的傢伙覺得那個部落格有趣,價值便會就此產生,讓部落客得到大家的感謝,有時還能進而產生錢潮。先前舉的特攝場景案例也是一樣,儘管酬勞或許近乎是零,但也可能在網路上得到盛大迴響。
過去被需要的工作會消失,相對地不被需要的工作則會陸續誕生。這就是今後工作的樣貌。

 

前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