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案例:創藝發展組

文章來源: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31847

創「白木耳」雜誌 紐西蘭漢森兄弟立足台灣

2019/05/16, 公共電視

涂恩晨吳其昌  台中報導

來自紐西蘭的漢森兄弟是國際藝術雜誌「白木耳」的創辦人。兩人在五年前,決定把雜誌據點設在白木耳名稱的靈感來源:台灣。今天不一樣的外交,就要帶您認識這兩位兩個異鄉人,如何在台中,把台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文化推向國際。

白木耳雜誌創辦人Mark Hansen介紹,「這是第一期,這是第16期,從一個黑白小誌變成一個彩色兩百頁的國際雜誌。」

用流利的中文,介紹自己辛苦埋頭產出的寶貝。這兩位來自紐西蘭的漢森hansen兄弟,哥哥RON、弟弟MARK,過去十年來在台中,默默製作這份藝術雜誌,「白木耳 White Fungus」。

Mark Hansen說:「2003年,那時候威靈頓,我們的家鄉在準備選舉,重要話題其中就是一個新的高速公路計畫。」

家鄉紐西蘭這條高速公路的興建,會破壞歷史文物和藝術區,兄弟倆原想藉由媒體發聲但遭拒絕,因此決定靠著兩人的新聞與設計專長,自己出刊。

白木耳雜誌創辦人Ron Hansen表示,「我進去我們爸爸的辦公室用影印機出版,我就用聖誕節包裝紙包起來,就丟進店裡。」

雖然最後無法阻止公路興建,但這一丟,意外的擲出了兩人的未來。他們將白木耳定位成獨立藝術雜誌,專門介紹全球當代藝術文化,而一路以來他們也找到自己的家,那就是台灣。

Mark Hansen認為,「身在台灣讓我們變得很獨特,白木耳這個名字靈感也是來自於台灣,雜誌中有很多內容源自於台灣,台灣不只讓我們有更多的創意能接觸到各種內容,也給予我們不同的觀點。」

2009年,兩兄弟來台,把雜誌據點設在台中,並用教英文的收入,做為雜誌營運經費。由於是獨立製作,從找尋題材、排版、寫稿到印刷,全都自己來。十多年來,也不過出版16本。

Mark Hansen說:「當時我們曾經得有全職工作。同時還要兼職才能做雜誌,其實身心俱疲。」Ron Hansen表示,「無論人際關係還是健康,都付出沉重的代價。」

即使花光積蓄,也要堅持下去。終於,在2012年,白木耳得到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肯定,獲選為「千禧年雜誌」,也是台灣唯一的代表。

Ron Hansen回憶,「獲選時讓我非常引以為榮的一刻,就是當他們白木耳雜誌投影在牆上時,上面寫著:『白木耳雜誌台中台灣』,哇。」

即使雜誌因此獲得極大關注,但為了維持獨立觀點,兩人決定除了不向商業靠攏,也堅持以紙本發行,讓每一本都成為珍藏。

Ron Hansen表示,「我希望能夠像是黑膠唱片一般,我們每出一刊,希望能夠賣十年,而不是只有兩三個月就消失的那種。」Mark Hansen也提及,「我希望是這種模式,我希望白木耳雜誌能夠突破性別族群,並且超越國界與文化。」

由於雜誌是以英文及部分中文發行,兄弟倆特地到東海大學研讀中文。他們接下來的夢想,是把白木耳打造成品牌,透過辦展、出刊,兩位紐西蘭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台灣的藝文人情繼續推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