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供:圖文資通組

文章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678/future-of-vr-content-creator

不會吃掉傳統影音但會另闢戰場,VR將為創作者帶來哪些挑戰與機會

發佈日期:2018/06/27  消息來源:數位時代

「我覺得他(VR)會走出另外一條路。」台北電影節總監,同時也是知名導演沈可尚認為,VR比較像是從傳統電影延伸出來的一個新區塊、新物種,兩者重疊度其實不高,所以不會回頭吃掉傳統電影市場。但他也相信,VR將不會是像3D一樣的小眾市場,他說:「我覺得擴張性是大的。」

雖然沈可尚目前還沒有拍攝VR電影的實戰經驗,但自去(2017)年開始討論要將VR作為今(2018)年台北電影節的其中一個策展節目以來,他陸續看了大量VR電影、也做了許多研究、參與過許多討論。而在這個過程中,基於導演本能,他很自然會開始思考整個VR電影的產製過程,甚至他其實也計畫接下來要籌拍一部VR作品。

VR可以達成過去做不到的,但不是所有內容都要進入VR
而他之所以會認為VR和傳統電影可以是平行線,不必然相互重疊,是因為他從VR觀影的感知經驗中看到,有些故事透過VR來呈現確實非常適合,或者也可以說,如果不用VR就做不出這樣的情境。

就好像沈可尚看過一部名為《未來預言(I Saw the Future)》的作品,內容將短短的一句話用複雜的像素來呈現。「如果我今天沒有和像素靠這麼近,我覺得會完完全全參與感會差非常遠。因為現在整個你是在其中,所以你彷彿是像素中的一員。」他認為這是非常罕見的,這部電影不只是在對你說故事,而是將你變成劇情的一部分,他相信這種「將過去無法描寫的感知經驗透過VR來達成」對電影創作者會具有很強大的吸引力。

而這樣一個不一樣的說故事系統,對沈可尚也帶來很大的啟發,他說:「 所以我自己後來要想VR劇本,一定會把這塊想進去。」

有的電影,如《異境入夢》可以透過VR呈現出過往難以呈現的感知體驗,但其實也不是所有內容都需要採取VR的形式。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

不過他想強調,雖然有上述那樣的例子,卻也還是有許多題材,如比較直覺的情感、故事、生活,就未必一定要進入VR世界。簡單來說,他相信這是可以有選擇性的。之於傳統電影,VR是一個新物種,是一個要花很大力氣開發的新領域,但不是一場要將傳統全部顛覆的革命。他形容,這其實很像是過去電影剛出現,或是動畫剛誕生的年代一樣,現在大家對VR的好奇心也才處於剛剛開始的階段,他說:「能做多少事情我們還不知道。」

當VR來臨,創作者願意和科技並肩而行嗎?
雖然對於VR能做到多少,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但對創作者來說,有些事情或許是已經比較肯定的,特別是對於已經有多年電影製作經驗的創作者來說,VR帶來的挑戰性或許會比想像更大。

舉例來說,傳統在電影製作上,導演就是那個掌控全場的人,但在VR世界裡,導演是否可以接受由科技來領頭?如沈可尚提到,過往他們在電影拍攝上,一定是把實景拍攝擺在第一位,之後再讓科技去輔助他們做到那些實拍做不到的事。然而這樣的模式在VR世界就不一定能成立。

又或者,過往創作的源頭可能是編劇、是導演,但現在有更多內容可能是從科技觸發的,或者說,是因為有這樣的科技,才會往這樣的方向發展。如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先前參加日舞影展所看到的場景,其實就像是一場科展。當時她看到一個作品,是要使用者在戴上VR頭戴顯示器後,將手伸進一台像手套一樣的裝置裡,然後當她將在顯示器中看到的炭擺放到手的位置時,她就會感覺到熱,又或者放得是蜘蛛,手就會覺得癢。

雖然當下她覺得有趣,卻也同時浮現:「這樣的東西和影展有什麼關係?」的想法,不過事後再轉念一想,她說:「假設我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或是派拉蒙製片,我會想到的是,這東西3、4年後可以量產,我有沒有辦法先去想,等這個技術成熟的時候,我要生出什麼樣的內容去運用這個技術?」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認為,年輕世代在VR內容發展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圖片來源:賀大新/攝

她認為,這樣一個從大學實驗室裡搬出來的作品,乍看之下沒有太多敘述性,也沒有藝術價值,但在那樣的場域裡頭,卻非常能夠刺激想像力。可以說,在VR的世界裡,科技不再只是那個被用來輔助實拍做不到的事情的工具,而是必須從一開始就加入對話,進而激發出更多可能。

當VR來臨,新舊世代願意攜手前進嗎?
而除了要接受科技在電影中的角色轉變,還有另一個挑戰可能會是來自世代。

郭敏容先前在巴黎等地參訪時,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是,現場的VR創作者都非常年輕。同時她也直言,先前幾次聽沈可尚提出他的VR電影構想時,都會忍不住覺得:「不對不對,你這還是傳統的,還是綁在傳統想法思維去做。」又或者郭敏容也曾和歐洲電信公司Orange的數位內容總監有過對談,同樣也在談完後發現:「還是沒有跳出來。」

她認為,相對於已經在內容產業上工作多年的人可能會不自覺得受到傳統束縛,找不到出路,在VR這件事上,年輕人其實更懂得找資源,學習速度也更快。

一定程度上沈可尚也認同這樣的想法,就以他本身連智慧型手機操作都不是很上手的這件事來說,對數位工具的熟悉度和運用能力勢必比不上年輕一輩的世代。但難道真的就要完全讓年輕一輩的創作者來主導嗎?他想補充的是,「年輕跟老,有時也不是絕對的。」畢竟數位科技或許不是沈可尚的專長,但影像構圖上的經驗,卻可能是年輕世代缺乏的。

台北電影節總監沈可尚(圖中者)認為,創作VR作品,保持開放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圖左為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圖右為台北電影節VR現場計畫主持人柯宜均)圖片來源:賀大新/攝

他認為這件事的重點應該在於,他們所擁有的經驗應該怎麼和年輕一輩的數位原住民的長處相連結?或者說,比世代差異更關鍵的其實是心態是否夠開放。就好像當今天一個年輕人對著有20年拍片經驗的導演說:「你這樣想不對。」這時應該是要擺出導演威嚴,喝斥年輕人的無理,繼續堅持己見?還是可以接納不同的想法,反覆思考?

「有些時候,作品還在長的這種時候,有時候你就是需要拋掉那種倫理、 階級、年紀、輩分這些鬼東西。」沈可尚表示,有時他看到一些年輕人拍的簡單影片,心裡其實都會忍不住覺得:「這腦袋好有意思喔,怎麼那麼有意思。」所以他自己是這麼看的:「在你下決定之前,其實有些時候你就是需要很多新的年輕一輩的更高動能進來轉,轉進去之後,反正最後都是為了完成一個好的作品。」

 

前往頁首